河南兴达机械有限公司为您量身配置合适的有机肥生产线设备型号及加工工艺,耐心为您答疑解惑!

销售:18039511003

技术:18039511003

扫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企业新闻

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平衡施肥技术与原理

来源:admin2022/9/16 9:34:51浏览:/次

   平衡施肥是在以有机肥料为基础的条件下,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产前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适用比例。是我国农业增产的十大措施之一(一般可使农作物增产15%左右)。"测报施肥"、"诊断施肥"、"氮磷钾合理配比"等施肥技术均属于平衡施肥范畴。实施平衡施肥,要重视发展化肥工业,调整氮、磷、钾的生产和施用比例,提高磷、钾化肥比重;广辟有机肥源,增加有机肥投人量,并把有机肥料的制造、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建立肥力和肥料效应定位观测点,研究肥料后效、肥料合理结构和主要轮作制中肥料的合理分配,以及免耕、少耕栽培中肥料施用技术。

 
  施肥体系
 
  一是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的配合,可以缓急相济、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既可以及时满足作物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产增收,又能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作物营养条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二是无机肥料中氮、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的相互配合,将肥料三要素配比合理,防止偏施某一种肥料,出现施肥效果差,甚至产生副作用的现象。
  肥料施用
 
  平衡施肥在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的营养特点选好肥料种类、最适宜用量和配比的基础上,还要考虑配方的实施。即肥料在各个生育期内的适宜用量和分配比例,发挥肥料最大利用率。(1)一般生育期短的作物在肥料分配上应以基肥为主,追肥早施,而生育期长的作物加大追肥比例,分次施肥。在追肥中,首先要考虑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保证肥料适时有效地被作物利用。(2)粘质土壤宜采用重基肥、早追肥(前促后控)的施肥方式,以避免后期贪青。沙质土壤采取追肥为主的"少吃多餐"施肥方式,防止后期脱肥。壤质土采用基追并重的方式,以防后期脱肥,保持均衡增长。(3)不同营养元素,施肥方式不同。氮肥:在施肥上应强调基肥和追肥两种方,其中总用量的30%-40%作基肥、70%-60%在生育期作追肥。磷肥:当季作物的磷肥作基肥,一次集中施用,轮作要把磷肥分配到对磷最敏感的作物上。钾肥:当季作物施用钾,一般宜全部作基肥。特别是生育期短的作物。钾肥的施用应尽量早施。重施基肥。看苗提早追肥。
 
  配方施肥科学合理。就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其增产、增质、培肥地力的作用。如果施肥配方不合理,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还会对土壤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配方施肥必须有理论指导,某些学说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实践中客观存的规律,至今仍然是指导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养分归还学说
 
  也叫养分补偿学说。是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他是第一个试图用化学测试手段探索土壤养分的科学家。主要论点是: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向土壤施加养分。而且他还提出了"矿质养分"原理,首先确定了氮、磷、钾3种元素是作物普遍需要而土壤不足的养分。至今,测土施肥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测土施肥已成为一面常规的农业技术措施。
 
  二、最小养分律
 
  这也是李比希在试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的。他说"某种元素的完全缺少或含量不足可能阻碍其他养分的功效,甚至减少其他养分的作用"。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的高低受作物最敏感缺乏养分制约,在一定程序上产量随这种养分的增减而变化。它的中心意思是:植物生长发育吸收的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为了更好的理解最小养分律的涵义,人们常以木制水桶加以图解,贮水桶是由多个木板组成,每一个木板代表着作物生长发育所需一种养分,当由一个木板(养分)比较低时,那么其贮水量(产量)也只有贮到与最低木板的刻度。
 
  三、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最早是作为经济法则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在其他技术条件(如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着增加。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再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四、因子综合作用律
 
  据统计,作物增产措施施肥占32%,品种占17%,灌溉2%,机械化占13%,其他占10%,因此配方施肥应与其他高产栽培措施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增产效益。在肥料养分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施用,这样才能产生养分之间的综合促进作用。

全国服务热线:

18039511003

咨询热线: 18039511003 联系人:张经理邮箱:670749038@qq.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高村乡

扫一扫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河南兴达机械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2021018788号-10